第一珠宝精品导购互动平台 投稿
-文化理财,珠宝收藏投资

古籍善本:平静中的不平静

日期:2008/07/15 来源:编辑:
文章TAG:

史料、文献极具潜力

  然而对于拍卖行来说,未来却意味着越来越大的压力。

  一方面精品越来越少,征集拍品难上加难。十年前的古籍拍卖会可以说是明清刻本的天下,珍稀的宋元刻本每场也都有一两件。而现在,不要说是宋元刻本,就连明代精刻本也已经是凤毛麟角,拍卖行标准不得不一降再降,连一般的民国影印本乃至石印本也能上拍。

  而由于目前古籍价位还不算高,藏家更加不愿意将所藏精品转让出来,货源相对减少。但关注这一经营品种的拍卖行却多了起来,这样就使拍卖行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,不得不另辟蹊径,开拓新的发展方向。

  李东溟认为,过去藏家在挑选拍品时,把年代看得过重,而忽视了一些年代不高但文化历史价值重要的刻本和抄本。“如今宋元版的价格提升以后,这些版本的拉升空间就显现出来了。”李东溟此话为藏家指出了近期市场的潜在热点。

  比如,在道光、咸丰年间,由于连年战乱,出版的刻本并不多,因此存世的版本别具稀有性和历史价值。而清末民初的刻本同样也是一个尚待开发的“金矿”。由于现代印刷术的引入,真正传统的雕版印刷越来越少,逐渐成了文人间消遣的产物,反而精品迭出。

  “所以买古籍最重要的还是要看它本身的内容,和它隐含的一些文化因素。”李东溟举了一个例子,去年9月的中国嘉德四季拍卖会上,有一册《焦山鼎铭考一卷》清刻本。原本估价极低,仅为2000至3000元人民币,没想到拍卖现场,举牌者此起彼伏,最终竞价到15万元才落槌。能够拍出如此高价,最重要的原因,就是这本《焦山鼎铭考一卷》后还附有一本考释《汉祀三公山文一卷》,两者对应,极具研究价值。

  此次上海嘉泰拍卖会上,成交价最高的《盛宣怀档案》同样年代不远,但极具研究价值。盛宣怀作为近代最重要的实业家之一,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对象。他一生十分注重对相关函件、文稿的保存,为后人留下了多达数十万件的档案数据,被学术界称为“盛档”。

  盛宣怀家族将其大部分“盛档”捐给了上海图书馆或售予香港中文大学,只留有少量最重要的部分,其中两册就几经辗转出现在了上海嘉泰这场拍卖会上。

  其中一册为“亲笔函稿”,收入盛宣怀有关“铁路事宜”、“汉冶萍煤铁事宜”、“矿物事宜”的亲笔函稿,收信人有那桐、瞿鸿禨、张之洞、吕海寰、利瓦伊格等朝廷要员,也有高木陆郎、小田切万寿、三井银行等日本经济要人和团体。所收函件文稿多为已出版资料集中所未收或属新发现的史料,具有珍贵的文物和文献价值。两册最后以89.6万元成交,实至名归。

  此外,从今年3月中国嘉德的四季拍卖情况来看,碑帖也有升温的趋势。“今年我们碑帖的成交率达到89%,过去通常只有40%到50%。”李东溟说,“这可能与一部分书画收藏家转入古籍板块也有关系。”

  过去碑帖收藏在民间常被冠以“黑老虎”之名。因为碑帖辨别真伪难,制假手法多,防不胜防,稍一疏忽,就会上当,似被老虎咬了一口。这一点大大限制了碑帖市场的发展。

  然而李东溟却认为,这正是收藏碑帖的乐趣所在。书画或瓷器的鉴定往往凭专家一句话,就能定真假。而碑帖鉴定则不同,需要通过校勘拓本的先后和著录来一一比对,根据纸张墨色、装裱形式、碑帖上的题记和收藏印来判断价值,看拓片上的文字是否有缺损,从纸张和墨色深浅上辨别年代的长短。这些步骤普通收藏家都能在专家的指导下一一完成,这就大大增加了藏家的参与度。“这个过程虽然看来很枯燥,但是藏家要是能学会自己来判断碑帖的真假,那么其中的乐趣是一般收藏家无法体会到的。”

  中国嘉德目前就在大力培养这一部分藏家,向他们提供参考资料和工具书,并由专家与藏家一同商讨藏品的真假、版本。李东溟相信,等到这一批藏家发展壮大后,碑帖市场会有很大的发展。而由于碑帖的存世量非常大,一旦市场打开,古籍拍卖的整体发展也会有所提升。



分享 |
发表评论
条评论 | 我要评论 | 进入论坛

资讯TOP5
互动TOP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