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者:您为什么会成为一名珠宝设计师呢?您以前是学艺术设计的吗?
张大宁:其实我从小就很喜欢美术,课余时间经常自己在家里画画或者用橡皮泥捏泥塑,但因为从来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学习,所以后来考大学的时候便选择了音乐系,专修音乐学。
毕业以后我做过很多工作,但始终也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。终于到2004年的时候,我决心去实现自己多年以来的梦想:走出去,换个全新的环境———出国学习。
我在南非开普敦的cape college就读珠宝设计与制造专业。选择这个专业是因为我对它很有兴趣,并且中国目前也比较需要这方面人才。南方有其殖民地历史遗留下来的与众不同的文化,而且当地的钻石、黄金这类矿产非常丰富,是个学习珠宝的好地方。
记者:作为一个珠宝设计师,您的获奖作品是如何获取灵感的?
张大宁:以这次钻石设计比赛为例,它的主题是“自然”———钻石是自然给予我们的独一无二的礼物。从自然这个主题,我想到了海洋,而后又联想了浩瀚海洋中一只美丽的螺。
于是我用18K白金来表现螺壳,并在上面用欧洲传统的密钉镶法(pave setting)镶嵌了109颗钻石。戒指配上修长的手指,就像一只惬意的海螺蜷伏在海藻上。
以前看书的时候发现,达·芬奇曾把数学上的黄金分割法则用在研究美学的比例上。让我们觉得最舒服的比例就是1:0.618的黄金比例。它虽然属于科学范畴,但是这个比例符合任何一个东西的美学原则,比如人的长相、身高和头的比例等等。大体符合这个比例的,我们就会觉得美。
而鹦鹉螺的主体和下面也是1:0.618,符合黄金分割率,所以感觉很完美。而且我设计的是一枚戒指,戒指一般开口是闭合的,但是我的设计采取了开口的方式,符合螺线的规律,也暗合了主题“自然”。
记者:完成这个作品总共花了多长时间?
张大宁:大概半年吧。查资料用了三四个月,然后作图,包括设计图和技术图,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。当时学校方面我还有课程要上,不能把全部精力投入设计,所以只能抽空来做,时间比较紧。
记者: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影响珠宝设计行业吗?
张大宁:技术的发展对珠宝行业具有推进作用。工具和机器的改进可以提高珠宝的工艺水平,做出以前无法实现的设计,为设计师创造更大的空间。珠宝行业向来鼓励技术的推陈出新,提倡设计师采用新技术。
但有些时候把比较淳朴的自然的和高科技的结合也是不错。以前曾经用过一个建筑图案,是美国地铁站出口,形状是拱型桥梁,用来做手镯,效果不光体现现代,感觉还很像以前的金字塔一类的构图,给人一种来自远古的震撼。
记者:珠宝是否也像服装一样有它自己的流行趋势?
张大宁:是的,珠宝也有流行趋势,但不像服装更新的那么快。而且不同的地域文化也会影响它的趋势。比如我国南方如今已经进入到消费彩色宝石而不仅仅是钻石的阶段,而北方目前对彩色宝石基本还没有什么认识。
记者:珠宝设计师是一个很挣钱的职业吗?
张大宁:不一定。在中国,出一张设计图拿几千块人民币就是很多的了,而国外大品牌的设计图通常价值几万美元。
◆记忆卡片
鹦鹉螺的形状近似等角螺线,又称为对数螺线。等角螺线是由笛卡儿在1683年发现的。雅各布·伯努利后来重新研究。他发现了等角螺线的许多特性,如等角螺线经过各种适当的变换之后仍是等角螺线。他十分惊叹和欣赏这曲线的特性,故要求死后将之刻在自己的墓碑上,并附词“纵使改变,依然故我”(eadem mutata resurgo)。可惜雕刻师误将阿基米德螺线刻了上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