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和田美玉的故里,爱玉之人比比皆是,想找玉石专家,一点不难。街头巷尾的人们,只要说起和田玉来,几乎个个都有实战经验,人人都能说出一二三。无论男女,不分维汉,身上至少都佩戴一两块和田籽料。皮带扣、手机坠是男人的常规装备、规定动作;至于项间玉观音、腕上籽玉链,那是自选动作,各有特色。女人佩戴的玉佛、项链,其肉质好坏、皮色等级,隐隐昭示着家境殷实程度甚或夫妻恩爱的程度,所以丝毫马虎不得。
和田玉文化源远流长,近年来更是如火如荼。这种玉文化具有极强的穿透力,大凡到和田的人,很快就会被其感染。派往和田的援疆干部也概莫能外。和田地区是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国家级贫困地区,对口支援和田地区的是北京市和浙江省。在玉龙喀什河畔、在艾提卡玉石巴扎上,你会经常碰到操着浓重京腔和浙江口音的淘玉者。也难怪,到了世界最著名的和田美玉故里,总要对家人、对朋友有所交待,即便原来对和田玉毫无概念的,也会在周边环境的沁润下,很快进入角色,变成圈内人士。
我也没有例外,很快成为圈内人士,采买和田玉花了不少银子。但是不愿意陷得太深,有时总会跳出圈子,瞎琢磨一番:问世间玉为何物,直教人痴迷如斯?
刚开始自己瞎琢磨,还真悟出一些道道。没有急着动笔,是想再多看看书,多受些启发。不看不知道,一看吓一跳。读些书才知道自己如此孤陋寡闻,才知道中国的玉文化历史如此悠久。古往今来,崇玉之风延绵不绝,玉石专著可谓汗牛充栋,传国玉玺、完璧归赵等历史典故传说如此浩瀚,每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当中,都有很多关于玉的故事。从一定意义上讲,中国的历史就是用玉石写就的。
看得多了,思考深了,疑惑反倒多了。忽然觉得:玉文化穿越几千年,走到今天,其中不少东西,似乎都远远背离了传承数千年的传统玉文化的精神本质,脱离了历史轨道,比如:和田玉的疯狂升值,和田玉的疯狂开采,和田玉的疯狂作假,等等。这些,对照玉文化所提倡的精神道路,似乎都跑偏了。
不妨说说和田玉市场的几个怪现象:接连数年的疯狂开采,使得和田籽料十之八九已经挖完,不可再生的和田玉已经成为濒临灭绝的稀有资源;各地商人的疯狂投资,使得品质好的和田籽料十之八九已经流出和田,在美玉故里找到一块好玉反倒不易;和田市场上的玉,十之八九是染了皮子、做了假的"留学生"--青海玉、俄罗斯玉、南阳玉、蓝田玉、岫玉,真正本地产的籽料反倒比重不高;市场上淘玉的人,十之八九是用来投资或送礼,买来自用的比例反而不高。换言之:今天相当比例的人们,淘玉所追求的不再是玉之精神,而是玉作为收藏品在市场上所能够不断升值,能带来越来越丰厚的物质利益。
这也没什么不对。市场经济有其市场规律,投资么,总是要回报。但是总觉得玉文化有些变味了,不太自在!
逛着玉石巴扎,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,手捧凝脂般的羊脂美玉经常会痴痴地发呆:究竟什么是玉?什么是玉之精神?中国人为什么历来崇玉?玉和文化有什么关联?如何从哲学层面去理解玉?
搞清楚这个问题,还真需要从和田玉的来源说起。要说起和田玉之渊源,我倒愿意将其概括为:源于神山,孕于圣水。
所谓源于神山,是指其原生矿床在昆仑山和阿尔金山,都在海拔3500米-4500米高山之巅的冰雪之下。和田玉产自南疆和田地区,和田古称"于阗"。(让我没有想明白的事,和田市维吾尔族高度聚集的地区,但"于阗"却是一句藏语,意为"产玉石的地方"。)古人认为昆仑山是"万山之祖",因其高大雄伟、盛产美玉而备受崇拜。昆仑山是中华文化中的神话中心,盛传为中华民族始祖黄帝举止之地,山上不仅有壮丽的宫阙,有奇花异木和珍禽怪兽,有长生不老的灵芝草和诸仙食用的玉。如此美丽、奇妙的神话世界,难免引起后人莫大的兴趣,产生深厚的崇敬之情。
所谓孕于圣水,是指和田籽料在玉龙喀什河的孕育过程。昆仑山海拔高,地质风化比较严重,每到夏季,冰融雪化,昆仑山石长期风化裂解为大小不等的碎块,崩落在山坡上。昆仑山消融的冰雪夹杂着这些昆仑石,由南向北,奔涌而下,汇入玉龙喀什河。一路之上,经过反复磨滚、撞击,外表疏松的杂质被渐渐剥离,剩下的是圆润光滑、质地坚硬、如凝脂般的宝玉。流经地势平坦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县时,沉淀美玉无数。这些美玉在源自昆仑山雪水的玉龙喀什河中,又浸润了千万年,她们可谓集天地之灵气,凝日月之精华。
和田人把淘玉习惯称为"玩石头"。这是一种境界,和摄影一个道理。有人把摄影分为三个境界:最浅的只能叫拍照;中级水平,那叫拍摄;大师级了,那叫拍片子。这种境界往往一语道破真谛。玉,说到底,就是一种石头。"玉者,美石也。"但是玉又不同于一般的石头,她是结构致密的、经历过亿万年风吹日晒,相互撞击、磨砺,周边所有疏松的组织都剥离了、淘汰了,所剩下的石之精华,便是玉。
从大自然联想人类社会,八百万年前人类起源,二三十万年前在东非产生了现代人,然后现代人走向全世界。人类历史上,盖世英雄无法数计,营造辉煌宫阙无法数计,历经沧桑之后,今天能保留下来的是什么呢?这些英雄人物、辉煌宫阙早已灰飞烟灭,能够流传至今的、成为永恒纪念的,只有对真理的永恒追求,只有伟大的思想!
想到这里,就找到了共同点。最早的玉器,是祭祀用品,是人崇拜自然、与自然交流的神器;后来演变成礼器,成为皇权的象征。再后来,就演绎成为德玉,玉成为君子品德的象征,所以"君子无故,玉不离身。" 在玉文化中,有一个重要的观点:"玉有五德"。"润泽以温,仁之方也"--温和滋润具有光泽,表明玉善施恩泽,富有仁爱之心; "鳃理自外,可以知中,义之方也"--玉有较高的透明度,从外部可以看出来其内部 具有的特征纹理,表明玉竭尽忠义之心;"其声舒扬,博以远闻,智之方也"--如果敲击玉石,会发出清亮悠扬悦耳的声音,并能传到很远的地方,表明玉具有智慧并传达给四周的人;"不挠而折,勇之方也"--具有极高的韧性和硬度,表明玉具有超人的勇气;" 锐廉而不忮(zhì强悍,凶狠),洁之方也"--有断口但边缘却不锋利,表明玉自身廉洁、自我约束却并不伤害他人。
玉之五德,或许便是玉之精神,或许便是中国历来崇玉的根本缘由。不仅如此,玉和中华文化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。
追溯文化之滥觞,还真和"玉"有不解之缘。据专家考证,"文化"的"文"由"纹"演变而来,其涵义为事物像花纹般排列有组织、有规则、有秩序。对古玉有研究的人都知道,高古玉器,汉唐玉器,宫廷玉器,其原料很多都是来自西域的和田玉,上边都雕刻有各种各样的纹路。专家往往从这些玉器的刀工、形制、沁色,来给这些玉器断代。商周时代的玉器非常珍贵,价值连城。最早的玉器,是祭祀用品,神器,后来演变成礼器、配饰。使用玉器有很多规矩,哪些是皇帝专用,哪些是大臣可以使用,哪些是普通老百姓可以使用,都有严格的规矩。说来说去,无论是纹路、纹理,还是玉的品质,都是讲为人处世要有原则,有规矩,不能为所欲为。这就是文化的一种重要的内涵。
和田玉,分很多类型和等级。按产出方式分,自古以来就分为山产和水产两种。水产的称为籽料,山产的叫宝盖玉。当地采玉者则根据和田玉产出的不同情况,将其分为山料、山流水、籽料三种,其中籽料因其质地致密温润最为珍贵。按颜色不同可分为白玉、青玉、墨玉、黄玉等类。其中白玉中的羊脂白玉因色似羊脂、质地细腻、滋蕴光润、刚中见柔、产出稀少而极其名贵。
极其名贵的和田玉,其特点就是资源稀少、结构致密、温润细腻、完美无缺,与人类社会所追求的理想、信念、伟大思想,如出一辙。有理想、有信念、有追求、有作为的人,乃是人中极品,人中美玉,他们的丰功伟绩、伟大思想可以千古流传。他们是精英是圣贤,在人类社会的结构当中,他们是金字塔的塔尖。而没有思想抱负、没有坚定信念、终日碌碌无为的人,如同包裹在玉石周围的石质,只能在人类社会的撞击和磨砺当中,随波逐流,消失无踪。
但是,不可能人人成为圣贤,绝大多数还都是普普通通的芸芸众生。这些人构成了人类社会坚实的塔基。没有塔基,也就没有塔尖……
想得多了,老的疑惑消除一些,新的疑惑又产生了。疯狂开采、囤积居奇、作假作伪,显然违背玉之精神,可是这又是现实存在,萨特说了:存在即是真理。现实和理想总是差距甚多。
不管怎样,放眼和田玉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,总能看出一条鲜明的轨迹:追求理想、坚定信念、胸怀抱负,总是大轨迹、主旋律。社会发展总有跑偏的时候,关键是,自己的心,不能跑偏了,不能随波逐流。
想到这些,心,又宽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