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心落在哪里
意识影响我们的行为。
目前对设计的认识偏差反映在我们的设计师身上,表现为将设计看作是一种纯粹个性化的艺术行为,其设计脱离市场,脱离生活,它可能因造型奇特而成赛场得奖者,却得不到市场的青睐,不能实现真正的价值。
意识偏差反映在我们的企业里,其表现是将设计人员视为“工匠”,设计师必须屈服于研发与制造部门对于产品的看法,设计只是点缀,是附属品。由于缺乏对产品设计进行整体、系统的策划与推进,致使设计创新始终停留在分散、孤立、单件操作的低水平上,除了阶段性地对销售产生一些影响外,对企业品牌形象的整体提升并无贡献。
而意识偏差反映于社会,就表现为设计产业的重点有所偏斜。上海已经冒出了十多个创意中心,集聚了一批设计企业,不久前,上海还诞生了首批“原创设计大师工作室”,11家设计工作室获此荣誉,12位设计师首获“设计大师”头衔,但这些企业和设计师活跃的领域主要还是集中在首饰、包装、服装、海报广告等等行业。这些行业在上海需要大力发展,但相对更迫切的领域则是大工业的设计。上海设计和制造的自行车、缝纫机、家用电器等工业品曾经创造过辉煌,现在上海发展先进制造业,更需要靠设计来实现产品高附加值、高利润。
上海的需要
大力发展设计产业,是上海的需要,同时,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。“上海设计”实际上“藏龙卧虎”。上海迪浪工业设计事务所是两个大学毕业生创办的,三年不到,不仅国内客户众多,而且国外企业也来委托设计,韩国银联的刷卡器就是迪浪的作品。
日本著名设计公司GK集团专家对上海设计师的评价是:虽然目前在创意上欠缺一点,但在设计的执行环节上却很出色。为此,他们和海尔集团合资在上海设立了艺凯设计公司。日本的工业设计世界一流,但古贺治风断言:只要中国设计师有学习的精神,树立使命感,十年就可能赶超日本。
中国人并不缺失设计上的天分,只是OEM环境使中国的设计师失去了根据消费者行为预测产品走向的能力。为让上海设计产业快速发育起来,上海市科委已于2002年启动投资“都市工业设计技术平台建设”项目(孵化器),并为此组建了该孵化器平台的专门运作机构———上海都市工业设计中心,吸引了众多设计企业。这一孵化器除了向设计企业提供优惠价格的经营场地外,还通过引入先进的设计加工设备、开办有10万余册专业书籍的“设计书店”、建立设计专家咨询委员会等办法,帮助企业及时了解政府对设计产业的支持态度、产业动向,享受优惠政策。
设计企业是高密度的集群,产生的是“项目带动”作用。设计是跨学科的,其最高境界是寻求创意和市场完美结合,所以设计师最好是全才,但事实上这不可能。正如上海艺凯设计公司总经理助理徐公伟所说,设计的产业链很长,每个设计公司不可能样样擅长。集群式的孵化器使入驻企业更容易搭建起业务平台,增进业务交流,寻找合作伙伴。在孵化器里,艺凯公司很方便地找到了一些设计作品的后期电脑制作、样品制作企业。古贺治风的第一个客户,也是在孵化器组织的一次会议上寻找到的。
问题是,这样的集群现在还太少。据上海都市工业设计中心企业发展部经理仇治国透露,由于设计公共服务平台的孵化效应,有许多设计企业提出入驻要求,可惜已没有空间可以提供。看来,要让“上海设计”的含金量更高,上海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。